1948年12月15日,经过胡琏多次劝告,被解放军包围在双堆集超过20天的黄维,最终决定不顾老蒋的指令,选择突围。
胡琏明确表示,绝不能往合肥桂系那边冲。他主张从西南方向突破。具体做法是,先让战车团打头阵,强行打开一个突破口,后续部队再跟着迅速推进。
没想到队伍刚集合就被解放军发现了,炮弹像下雨一样砸过来,黄维的部队一下子乱成一团。没办法,黄维和胡琏只好丢下部队各自逃命。
胡琏把新战车让给黄维,自己开了辆旧的。刚上坦克,就听见“轰”的一声,炮弹在边上炸了。他背上挨了一下,顾不上处理伤口,骂骂咧咧地钻进了战车。
黄维刚坐上新型战车没多久,车子就突然熄火了,估计是还没调试好。他赶紧跳下车想跑,但没跑几步就被解放军包围,最后只能投降被抓。
胡琏真是走了大运,他一路狂飙,正好碰上赶去支援的解放军第13纵队。两边迎面碰上,解放军压根儿不知道前线啥情况,还以为是自家坦克开过来了。
胡琏被逼得走投无路,眼看一队解放军迎面而来,他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。没想到,解放军却主动让到路边,给他腾出了路。于是,胡琏的坦克就这么大摇大摆地从解放军眼前开走了。
胡琏虽然成功脱身,但他的兵团全军覆没,四位军长中只有14军军长阵亡,其余都被解放军俘虏。胡琏成了孤家寡人,但仅仅过了10个月,他就重新掌权,带领部队在金门成功阻击了解放军的攻势。
胡琏能重新崛起,主要靠黄维给他的一大笔钱。这笔资金成了他翻身的重要资本。黄维留下的财富为胡琏提供了东山再起的机会。没有这笔意外之财,胡琏可能很难再有机会重振旗鼓。这笔钱让胡琏有了重新开始的可能。黄维的遗产成了胡琏重获新生的关键因素。
【受尽屈辱的胡琏】
胡琏在上海养好伤后,被叫到南京见老蒋。他当面提出了对付解放军的策略,还要求调三个军的兵力再打一仗。不过,他似乎没意识到,自己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受器重的将领了。打了败仗的人,哪还有资格谈什么勇气?
老蒋对胡琏的信任逐渐减弱,最终只给了他三个军的编制和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的头衔,让胡琏自行招募部队。国防部要求胡琏在浙江和福建各招三万人,这两个地方都是汤恩伯的势力范围。
胡琏还是不甘心,一心想去前线指挥部队。他找52军的刘玉章帮忙,引荐他去见汤恩伯。那时候,汤恩伯手里还有14个完整的军,全都集中在长江下游一带。
胡琏觉得目前的部署有问题。历史上,军队从北往南过长江,一般都在南京附近。他建议在广德放一个兵团,如果解放军从南京上游过江,就让芜湖的部队去挡;如果从下游过江,就派镇江的部队去拦。广德的兵团正好在中间,可以随时支援两边。胡琏主动提出,他愿意带三个军去广德。
胡琏是陈诚土木系的人,和汤恩伯关系一直不咋地。汤恩伯和陈诚是死对头,现在土木系垮了,他巴不得看笑话,怎么可能帮胡琏翻身?那时候老蒋下台,局势混乱,正是自己拉队伍的好机会,汤恩伯哪会舍得把三个军的兵力交给外人?
胡琏这败将,竟然敢对老资格的汤恩伯指手画脚,真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。
胡琏刚开口,汤恩伯就吼了一嗓子:“你得去后方休养,起码半年!”这话让一向自负的胡琏觉得脸上挂不住,只好识趣地退下,默默去带新兵了。
老蒋给胡琏批了三个军的物资和经费,可国防部兜里没钱,只能用粮食顶账。至于装备,胡琏还得自己想办法运回去。
汤恩伯非但没伸出援手,反而趁火打劫。胡琏费尽心思收拢了一些从前线撤退的士兵,打算靠他们重新组建队伍,可没想到汤恩伯直接把这些人调到了自己的亲信部队里。新队伍要是没有老兵和军官带,上了战场肯定还是不堪一击。
胡琏为了招募士兵,直接去找了浙江省主席周碞,希望能得到帮助。但当时汤恩伯的部队也在浙江招兵,周碞也束手无策,只能建议胡琏先派人去松阳等县把解放军的地方部队赶走,然后再在当地招兵。浙南地区本来就穷,人也不多,想招3万兵简直是天方夜谭。胡琏折腾了三个多月,最后也只招到了两千多人。
胡琏随后找到浙江省主席朱绍良寻求支援。朱绍良告诉他,福建的商人和地方势力对征兵征粮非常抵触。同时,王敬久的第一编练司令部也在福建招兵,但人手仍然不足。想在福建招到3万士兵几乎不可能,建议胡琏尽快另寻他法,免得耽误正事。
胡琏晚年感慨,那段时间是他这辈子最憋屈的日子。他琢磨了一下,发现想招兵得先搞到钱,有了兵才能去弄武器。可问题是,国防部压根不肯给钱,钱成了最大的难题。
【黄维留下的巨款】
胡琏突然记起,黄维在上海银行还存着一大笔钱,足足有上百万银元。这笔钱本来是给兵团发工资和日常开销用的,但现在兵团已经没了,钱也就没地方花了。
这笔钱到底有多少?按当时的汇率,一百万银元差不多能换成二十万美元。第二编练司令部一个月的花费大概是一两万美金,也就是说,这笔钱够他们用上一年。
这笔钱是公家的,胡琏自己没法动。那时候国防部长是何应钦,他跟陈诚关系不好,肯定不愿意帮胡琏。胡琏就琢磨着找别人帮忙,最后想到了刘廉一。刘廉一是黄埔6期的,当时也没什么实权。
刘廉一在土木系将领中占有一席之地,曾受胡琏指挥,同时也是何应钦的嫡系,早年还做过何的侍从参谋。他的部队全军覆没后,何应钦把67军的编制给了他,让他重新招兵。刘廉一手握枪支和资金,但就是找不到人加入。
借助刘廉一的人脉,加上何应钦的协助,胡琏成功从上海银行取出了黄维的那笔巨款。作为回报,胡琏承诺会关照刘廉一的67军。随后,67军被划归胡琏指挥,他还把75师调了进去,并优先给这支部队补充新兵,算是还了何应钦的人情。
胡琏拿到这笔钱后,精神头儿立马就上来了。运气来了挡不住,正巧方天在江西当主席,他以前是18军的头儿,算是胡琏的老领导。与其在汤恩伯手下受窝囊气,不如投奔老上司。这么一想,胡琏干脆把兵团司令部搬到了江西。
江西的日子也不好过。当年土地革命,这儿是中央苏区的中心,国民党发动了五次大“围剿”,死了不少老百姓。现在更糟,第三编练司令部还在江西到处抓壮丁。
幸好老领导鼎力相助,明确指示要全力协助。胡琏也从浙江的经历中总结了经验,打算用特别的方法来招兵。他提出的方案是“每个甲出一个兵,每个县组建一个团,三个县合成一个师,九个县组成一个军”,并且要求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这个目标。
任务紧急,时间不多,执行任务的人顾不上讲究策略,为了尽快完成目标,开始大规模强制征召壮丁,几乎是看到合适的就拉走,有时候一家子几个人都被带走。无论是在江西,还是后来撤到潮汕地区,胡琏的部队都在大量抓人。
解放军一过长江,就迅速向安徽、江西、江苏推进。胡琏打算把队伍撤到福建和广东交界的山区,但那地方粮食短缺,补给困难。
在撤离前,胡琏命令手下到各处征集粮食。他们用借条作为幌子,实际上靠武力强行从百姓手中夺走粮食。结果这些借条根本没法兑现,导致赣南地区百姓生活艰难,怨声四起。
胡琏从江西撤退时,手下的士兵跑了不少。不过,因为解放军推进速度惊人,江西的保安团为了保命,只能跟着胡琏的队伍一起撤,并入他的兵团。虽然跑了很多兵,但胡琏的部队人数反而多了,甚至没经过上级批准,就擅自扩编出一个19军。
当时胡琏手下的部队严重缺人,根本没法用上那些武器。老蒋之前给了他三个军的美式装备,但胡琏只有67军是满编的,拿了部分装备,剩下的只能先送到福州存放。后来解放军打过来,交通断了,这些装备最后被运到了台湾。
胡琏去跟陈诚要装备,但陈诚不直接管他,想把武器留给自己用,让胡琏去找国防部。胡琏只好去找林蔚,结果还没说话,林蔚就提了上海惨败的事,说古人讲的“片甲无回”现在算是见识了。言下之意,给你也是白搭,胡琏一下子被噎住了。
胡琏只好去找顾祝同,结果被告知没货了,等有了再说。胡琏没辙,只能去找联勤司令部的郭忏,之前石牌保卫战那会儿郭忏是他上司,两人关系还不错。郭忏告诉他,昆明兵工厂倒是有一批武器,但云南那边情况不好,能不能弄到手就看他的运气了。
胡琏得知昆明仍有航班运行,随即联系陈纳德,租用了十多架飞机。这些飞机将一批武器运至汕头,终于让部队的装备勉强凑齐了。
国民党军队曾设立14个编练司令部,但最终大多被彻底消灭或损失惨重后撤至台湾重组,仅胡琏的兵团得以保全。从招募士兵到运输武器,处处都需要资金支持。若不是黄维当初留下的那笔巨额银元,胡琏的兵团恐怕难以成立。
【拒绝汤恩伯指挥】
胡琏费尽心思组建的队伍,肯定不想被别人吞并。他觉得手下的兵还没练好,根本打不了仗。要是随便派上战场,肯定一碰就垮,那不等于白忙活一场。
胡琏一到潮汕就玩失踪,隔天才汇报行踪,根本不搭理上头。国防部让他听薛岳的,他直接当耳边风。薛岳命令他守广州,他却推说队伍还没练好,气得薛岳跳脚,两人就这么杠上了。
薛岳性格急躁,作战能力出众,却有个爱打小报告的毛病。每逢关键战役,他总爱向蒋介石告状,导致不少中央军将领丢官甚至丧命。像兰峰战役时,桂永清和黄杰就被撤职,88师师长龙慕韩更是被枪决。
胡琏不顾薛岳的命令,显然已经下定决心要拼死抗争到底。
漳厦战役正打得火热,陈诚让罗卓英去找胡琏,希望他能支援金门和舟山。胡琏嘴上说考虑,实际上没啥动静。他不想去厦门,主要是怕被汤恩伯管着。后来老蒋在广州亲自见他,胡琏还是含糊其辞,摆明了不愿意听汤恩伯的调遣。
胡琏找汤恩伯要兵的时候,被对方给羞辱了,再加上汤恩伯的指挥水平确实不行,这两件事让他心里很不爽。
胡琏在晚年回忆时提到:“在上海那场仗,汤恩伯手底下有14个整编军,结果才打了15天就撤到舟山了。到了福州战役,他指挥5个军,其中还有孙立人训练的新军603团,可不到7天就撑不住了。厦门战役更离谱,汤恩伯放话说能守个三五年,可才两天,两个军就顶不住撤了。跟着这种指挥官,怎么可能打赢?”
胡琏气得不行,汤恩伯那边三场战斗下来,俘虏加投诚的差不多有19万人。他自己在浙江、江西、潮汕忙活了八个月,才招到9万壮丁。
厦门被解放后,汤恩伯扛不住了,连续向蒋介石提交辞呈。陈诚随后安排罗卓英拿着汤恩伯的辞职信去说服胡琏,让他支援舟山。胡琏最终同意调动67军增援舟山,同时派遣19军前往金门。
胡琏完全没想到,老蒋居然没批准汤恩伯的辞职。听到这个消息后,胡琏立马决定继续罢工抗议。他的18军在10月7号到了金门,11号就完成了停靠,本来计划接着回汕头去接兵团司令部和第19军,正常情况下13号就能出发。
胡琏听说蒋介石没同意汤恩伯的辞职,就推迟了出发时间。他自己也待在台北,找借口处理后勤问题,不愿去金门。之前到金门的18军两位师长根本不买汤恩伯的账,汤恩伯连吃败仗,也没辙,只能天天向蒋介石递交辞呈。
经过陈诚的调解,老蒋终于做出决定,让胡琏以12兵团司令和福建省政府主席的身份,带领部队接管金门防务,同时要求汤恩伯从岛上撤回台湾。驻守汕头的19军行动迟缓,直到24日才抵达金门附近海域。同样,由于天气不佳,胡琏也推迟到24日才从台湾出发,乘船前往金门。
胡琏拖延了几天,结果阴差阳错地藏住了自己的动向,让解放军搞错了情况。解放军那边以为金门没啥像样的防御,驻守的是汤恩伯的人马,虽然号称是个兵团,实际上也就一两万人,还是些老打输仗的残兵败将,所以根本没当回事。
胡琏在金门海域耍了个花招,给蒋介石发了封电报,要求撤回台湾。解放军截获了这封电报,断定胡琏还没到金门,而且根本不想去接防。这时候,岛上的李良荣部队还没撤走,胡琏的增援也没到,解放军抓住这个空档,决定立刻发起进攻。
要是胡琏的部队晚来三天,李良荣在岛上肯定扛不住。但如果他提前三天到,解放军早就知道了,肯定会有防备。结果偏偏不早不晚,正好让胡琏钻了空子。
解放军首批部队在抢滩过程中,踩上了密集布置的地雷,损失惨重。紧接着,国民党空军对运送士兵的木船进行猛烈轰炸,大量船只被击沉。这导致后续部队无法按计划全部投入战斗,第三波增援的人数更是少得可怜。最终成功登岛的部队只有9000多人,远远低于预期目标。
国军那边有两个完整的兵团,特别是胡琏的部队,装备齐全,是岛上反击的关键力量。再加上他们有坦克和空中支援,最终登陆的解放军因为人数和火力都不够,经过激烈战斗后还是败下阵来。